书名:《大国大城》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背景介绍:一些我身边的朋友应该知道,我对退休这件事的研究比较深入,我一直的观点是,研究退休的两个基石,一个是个体资产体系,另一个就是退休后生活城市的选择,因此了解学习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囊括在了我的退休研究中,之前看《置身事内》和朋友交流的时候,就被推荐了这本书,现在总算是找到了时间来看看。
本书主要是两个板块,一个板块是针对国内经济发展矛盾做出的一些分析与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第一版的出版时间是在2016年),提到的一个比较新的说法是:“中国经济的欧洲化”,具体来说就是在统一货币的情况下,由于历史包袱(苏联威慑下的经济发展战略拆分),省级以下官员收到经济指标考核的压力等等原因导致的,各省经济相对封闭,资本与人力流动的相对阻碍,并由此导致的巨大资源错配。另一个板块则是提出,放开人员与资本在国内的流通管辖,加速人口聚集,放弃乡村建设等行政平衡手段,用市场的方式来提高资源分配效率,逐步解决大城市病问题,最终达到以建设超大型城市为主线的城市化进一步发展目标。
同时书中强烈批判了过度平衡主义,并提出观点,聚集同样将带来平衡,落后地区的人员流失导致了人均资源量的上升,而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服务则辐射到了更多进入该地区的人:聚集反而带来了人均上的平衡。这也是本书的核心立足点,
当然本书还讲到了许多这个过程中的具体措施与困难,这里就不展开细讲了,想细讲的是,我看完这本书之后的一些回忆。
第一个回忆是19年的回忆,当年我们高考完填志愿,我记得上海市出台了一个政策,是所有985本科,211硕士,博士可以直接落户上海,这个政策被视为中国大城市扩张限制器的解除,其原因就是本书的作者:陆铭,在路线之争中得到了启用。那么自然有路线之争,就自然有另一条路,也就是温铁军的乡村振兴路线,其背后的逻辑更多的是基于农村耕地红线保护与农村人口补偿的思想内核。这个的争论应该是从08年金融危机开始,中国开展四万亿刺激计划,刺激计划的方向与这一路线之争深度绑定,由此带来的著名的温陆之争。19年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还曾经有过这样的讨论。
第二个回忆在大一,是我和朋友在徒步中的讨论,我们聊到,对于乡村振兴中的偏远山区小村落,相比起通路发展产业,为什么不直接把整个村子搬到就近的镇旁边呢?当时也是针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多的思考与讨论,现在想来依旧觉得很有意思。
第三个回忆在大三,是我突发的想去调研一下挂壁群体(或者所谓的三和大神们),于是找了个微信群潜水,看看挂壁老哥的想法到底是什么,群里相当多的老哥就提到了:由户籍制度导致的农民工进城难,进厂难的问题,而户籍制度,就是在《大国大城》中重点批判的一项制度,属于是callback了。
当然我是没有必要去了解温陆之争的实际历史,我相对还是更关注国内的城市群变迁,以及立足与此的退休生活建设,这个话题就留到单独的专栏中去聊吧。